斯蒂芬妮·索科琳斯基 亚里安妮·拉贝德 金吉·罗曼 卡里姆·莱克路
戴菲琳.考林 穆里尔·考林
连载中
法国,希腊
法语
2019-03-22 21:26
2016-05-17(戛纳电影节),2016-09-07(法国)
未知
两位年轻的女兵,奥若蕾和玛琳,在她们阿富汗执勤期的尾声,被批准和她们的小队一起享受为期三天的减压假期。他们来到了塞浦路斯的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,和游客们待在一起。但是忘记战争、抛弃暴力并非易事。
第 1 楼 网友评论:法文的几乎包场的小惊喜
第 2 楼 网友评论:迷彩闯进碧海,大开眼界罩袍换成泳衣。把你的噩梦留在这里,回去就能过好以后的人生?塞浦路斯被一分为二,人脑也在感性理性间摇摆。逼近真实的3D影像永远无法还原内心伤痛,模拟的爆炸现场始终抵达不了莫巴彦地狱般的凄惨。谁能合上牺牲战友的眼睛,谁能恢复我右侧麻痹的身躯?这是战后痼疾,笃信已无药可医。
第 3 楼 网友评论:[4.0/5.0] <非普通服務>Ariane Labed 這片好像克絲汀史都華。
第 4 楼 网友评论:2017093 上影节第八场。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剧本奖,大开眼界姐妹俩下一部估计要入主竞赛了。塞浦路斯象征着当前欧洲的分裂,如同结尾男与女的对峙,是一种由战争衍生出来的对于一切的敌意。导演选取了非常好的女性视角,抛却伤痛,不再逃避而直面人生,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。
第 5 楼 网友评论:切入點挺巧的,大开眼界就是有點沒明白當地兩青年的車裏那隻拐杖是什麼意味。
第 6 楼 网友评论:即使是在军队中,大开眼界不平等的性别差也非常明显,尤其是部队这种“力量”世界,男性对女性的“轻视“更加突出,作为一名女性,不管你外貌如何或是何种职业,总会有一群男人想睡你,不容许你有一丝一毫的“僭越”。他们从骨子里认为自己在女人面前是上帝。所谓并肩作战的“兄弟情”,是不会与异性分享的!
第 7 楼 网友评论:#SIFF#10/17 戰爭帶給所有人除了傷痛 別無其他!這群人還要帶著無法洩口的憤怒 暴力回歸各自的生活…其中女主隱忍地說了一句:「他們(男兵)需要敵人!」真為他們的家人 朋友 身邊人捏一把汗…應該是回不到以前了!世 界 和 平!
第 8 楼 网友评论:Future PTSD patients en vacances in Greece before coming back to their home country and suffer under capitalist ruling. (SOKO看起来好怨念好gay ?
第 9 楼 网友评论:A female take on post-war trauma,大开眼界 or even a male-dominated environment.
第 10 楼 网友评论:塞普洛斯的欧盟分隔墙竟然莫名让人想起柏林墙 世界从来都是孤岛,大开眼界睡在哪里都是黑夜
我們常用思維定式去思想戰爭所帶來的景象,機槍、硝煙、哭嚎、鮮血、斷臂殘肢?從戰場上經歷了擦肩而過的死神,回家的腳步就沈重起來,見到家人不再是一種期盼而是找回真我的解脫途徑;每一個細微敏感的點都可能引起一系列心理不適的連鎖反應,戰後心靈創傷並不是依靠三天的紓壓假期就可以撫平的,但[為了避免脫下戰甲的丈夫回家殺死妻子」,形式走秀似得催眠士兵們遺忘他們的所見所聞。撇除由戰爭帶來的暴力傾向,盲目自大的肌肉直男們對女性的侵害、團體中的不平等霸凌現象、職業族群間設定的假象敵等等,讓影片緊繃著一股強硬制衡,那種對立氣焰彷彿隨時會爆發。看似遠離了戰場,卻沒能走出危險危險的黑暗地帶;後半段著重描繪了這群註解脫離險境的軍人 同社會環境的難以融洽融入,當穿著軍裝隔離開性別特徵時的平等消失了,所取代的是男性大兵用自以為高高在上的姿態,挑釁當地人、放縱自我約束、欺凌弱勢者,甚至對已換上洋裝的失去抵抗力和威懾保護的女兵進行強暴性侵害。喪失良知和道德底線,已經不僅僅是Soko罵的「一群幼稚小孩子」能涵蓋的了,種種低品劣行很難將其與保衛國家和公民安全的戰士掛勾,然而這確是真實存在的症狀。影片結尾,帶著詭異的氛圍,不再互相攀談的同伴們沈默地步入歸途,由一人發起而形成合唱著回家的思念之歌,女主壓抑的淚水終於瓦解潰堤?映後座談時聽說由於這部電影的演員採取的是專業藝人+退伍軍人模式,所以多數情感的真實性大大增加了精神負荷,片場也真的存在欺凌弱勢者的情況,影片內外都出於力量的薄弱無法改變現狀,才是最可怕的;跳脫出故事,或許她最後的眼淚包含了更多我們不知情的內容。作為今年女性影展的第一部觀影,我長長呼出一口氣。但願影響所帶來的微薄影響多少能撼動一下這個殘酷無情的世界。打分:★★★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