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德伦 森野文子 李绮虹 张同祖 李志聪 Kai-Yang·Wong
陈丽英
连载中
香港
英语 / 汉语普通话
2016-02-11 18:05
1998年03月30日
未知
影片(顾城别恋)讲述顾城(冯德伦饰)在年幼时亲眼目睹了文化大革命,父亲受迫害,幼小的心灵不再沉默。顾城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,写出了令人精神震摄的诗篇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”,成为著名的朦胧诗人。他在火车站邂逅了雷迷(李绮红饰),两人很快坠入爱河,不久就结婚了。而顾城的崇拜者青儿出现在两人的生活中。夫妇俩到德国讲学,青儿向顾城表达了爱意。雷迷邀请了青儿和他们住在一起,青儿和顾城的关系越亲密。顾城对她们俩人都平等地去爱,无分彼此。原本三人相安无事,但生活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,而顾城因对爱情的过分执着,他沉溺在自己的虚幻王国中,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方式,不去倾听伴侣的心声。最终,只落得被妻子、情人、孩子抛弃的可悲结局。1993年10月8日,旅居新西兰的中国诗人顾城,杀死了妻子谢烨之后自杀身亡。此事件在国际文坛引起轰动。
新楼网友评论:顾城对自己似乎早有清醒的认识“我是一个偏执的人,顾城别恋喜欢绝对”,他的偏执和绝对使他疯狂,丧失理性,杀死了尘世间美好的爱情。你,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,你看云时很近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《远和近》顾城
新楼网友评论:又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,一个只有感性的人,诗人只适合做情人,不适合做丈夫。看完有些郁闷,因为无奈。R安慰我说,我们是兼有理性和感性的人,不会像他那样,让我不用害怕。诸多唯美的画面,欣赏感不错。
新楼网友评论:阴森又唯美。不知是不是年代问题,朗诵和对白都极不自然。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不好拍,每个人对他们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,编剧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想像。给顾城加一颗星吧,活在梦里的小孩子。
新楼网友评论:NZ这么多年还是老样子,故城依旧,故事依旧,多少人寻梦而来,诗人在这里死去,阳光之下,再无新事。别问演员演的如何,如果你在这里,你会懂的
新楼网友评论:不要带着看纪录片的心去看啊,顾城别恋这是一部以顾城为题材的电影,是一部美得诡异的电影,这不正是顾城的爱情给我的感觉吗?
新楼网友评论:虽然冯德伦把顾城演成了个神经病,但是英儿演的那种又清纯又放荡真是让人着迷啊!
新楼网友评论:自古英雄与美人,不许人间见白头。冯德伦演的不怎么样,但是念完那些诗也是五星了吧。
新楼网友评论:因为爱顾城看了以后连冯德伦都喜欢。初中看的电影现在依然记得非常清楚。
新楼网友评论:其实这个电影拍得还是很细腻的,顾城别恋虽然总觉得那都欠一点,听听中间的诗也是一种享受
新楼网友评论:冯德伦还是演出了顾城的味道,但是配音实在是太他妈CCAV了,我穿越了
新楼网友评论:少年时代看的一部影片,十多年过去了,仍然有很深的印象。
新楼网友评论:前半段惊艳于森野文子后半段很震撼如果那是真的激流岛很美
新楼网友评论:拍得如何暂且不论,顾城别恋对我的影响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。
新楼网友评论:童话,梦幻的顾城,其眼神是的我见最清澈的
新楼网友评论:虽然表现力不完全够,但还是很喜欢那片草原
新楼网友评论:一个通宵网吧的夜晚默默流泪看完的
新楼网友评论:这是最美的顾城,顾城别恋最美的他的一切
新楼网友评论:你默默的转身的背影我一直都记得
新楼网友评论:一个鲜红一个淡绿你离我更远离云更近
新楼网友评论:也许我是一个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
记得当年买了那本昂贵的《英儿》,看了却不知所云。我不能理解这样的故事。英儿分明就是个机会主义者,好像前段时间还回来做show,不但以别人的鲜血造势,这回甚至又拉上一个什么著名老诗人!老天,这女人太可怕了,那么具有侵略性而且彻头彻尾的自私。
顾城潦倒不堪的结局,不堪回首很像当年所谓的精神追求。谢烨算是现实生活的代表吧,精神的主张最终没能抵挡现实的考验,两人分道扬镳。顾城终于以最残酷的方式,徒劳地要留住什么。
我相信在小岛上养鸡曾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梦想,谢烨的离去意味着对梦想的放弃,相当于外部世界对顾城的整体否定,这种人生彻底失败的绝望,足以让敏感的大脑完全崩溃。话又说回来,男女本来不同,顾城可以破衣烂衫,但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受罪?
现在看这部电影,完全出于怀旧心理。这个故事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,顾城追求的女儿国,纯粹是个人生活方式。如果有女人愿意,那么就凑合着过;如果没有,那也没有办法。没错儿,其实就这么简单。
“一片灰色中走来两个孩子,一个鲜红,一个碧绿。”顾城的诗句是他个人情感的最好诠释,他在红绿之间纠缠不清,阿朱阿碧最终都离他而去。
想起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也是灰蒙蒙中走来一个丁香女子。这是我对三四十年代的总体感觉;顾城的红与绿,则是八十年代,红色是激情,绿是希望。三四十年代已经具有了古董一般的特质,可以让人玩味评说;而八十年代还没有走太远,像往事一样模糊不清,但还没有洒脱到可以自嘲的地步。顾城之死,成了朦胧派最不可思议的结局,一代理想主义者,宣告一败涂地。从此我们进入物质时代,从奢谈理想到拚命赚钱。
这个长大的瞬间,具有分裂的疼痛和不再回头的惨烈。
在今天的底色中,会有什么样的人物走来呢?数码的,亮闪闪的,虚拟的?甚至不是走来,摆一个最in的pose从天而降让你狭路相逢猝不及防?
电影的整体风格是那个年代的纯情,即使床戏也拍得诗意田园,如同青春期。好像是前几年的作品了,当时入围很多电影节,但最终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奖励。无他,因为没有把握真正激动人心的东西,没有逼出事件本身特有的残酷,很像一次唯美清淡的叙述。
即使结尾处帐幔之间的夺命追杀,也缺乏高潮应有的力度。记得我最初听到顾城杀妻事件,是怎样不可置信的惊恐。激流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,一直是我想知道又不愿知道的黑色秘密。
冯德伦演顾城,形神俱似,带着裤腿帽子一本正经地念诗,有点儿古代秀才的呆气 + 才气。电影开始他大叫:鱼把树带到天空。
这两样分明不属于天空的东西,再怎么挣扎,也注定要掉下来吧。
印象最深的画面:顾城在山坡上疯走,一大群羊在身边跟着;远处两个女人开车追逐,脸上全都充满了怒气。